RSS
Tags
就业信息网
网站首页 > 质量报告 > 详情

长春光华学院 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1-12-29 00: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1.png

 

  

长春光华学院

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png 

 

 

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积极发挥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根据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厅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文件要求,学校编制和正式发布《长春光华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该报告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便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使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更相匹配,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长春光华学院秉持“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办学生满意的大学;努力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办社会欢迎的大学”的办学宗旨,坚持走公益办学、内涵发展、开放式合作办学之路,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把学校持续建设成“政府重视、社会认可、学生满意、教工自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实现“百年大学”的光华梦而努力奋斗!”

本报告所用数据采用教育部就业监测系统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21年8月31日。


学校概况

长春光华学院,原长春大学光华学院,2000年建校。2004年被教育部首批确认为本科层次独立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评为吉林省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专业硕士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据艾瑞深校友会网公布的《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显示,学校在“2021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名Ⅱ类”中位居第15位,跻身“中国顶尖民办大学”行列。

学校办学宗旨:一切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办学生满意的大学;努力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办社会欢迎的大学。

学校核心理念:因务实而闪光 因思想而升华

学科专业结构合理  师资队伍条件优越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美的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现设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电影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现代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基础教研部、公共外语教研部、公共体育教研部14个院(部),现设本科专业43个、专科专业6个,分属经、管、工、文、艺、理、教育7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1.2万人。

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和“教师养德修为工程”,逐步建设了一支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双能型”教师为代表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金课”建设项目3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优秀课30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1个。具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等教育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校新型智库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等,共计14个省级科研平台。

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

大力实施优质教育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多年来,学校逐步培育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构建了以强能力、重素质为特征的优质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六大工程:一是以适合的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程,二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工程,三是以两个全覆盖为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工程,四是以合作教育为依托的培养渠道建设工程,五是以六大能力为目标的能力建设工程,六是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的素质教育工程。通过实施优质教育体系,使学生们成长为胸中有志、心中有情、眼中有活、身上有劲儿、腹中有才、伸手能做、张嘴能说,特长鲜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学校实施以学生学习产出为中心的大规模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分组学习,课外完成任务作业,学生实行“学思练做用”综合性学习,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大力加强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明显增加了学生培养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实践能力、个性特长、创新精神;实施能力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大力开展学生养成教育和教师养德修为工程,师生同修互动,同频共振。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就业创业成效明显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地合作之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先后与16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了就业基地,创建了12个产业学院、11个定制班或冠名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毕业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就业态势,大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工作岗位,还有部分毕业生走上参军、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出国深造和自主创业之路。有部分校企合作专业学生实现了年终就业率100%、高薪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100%。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成果斐然。学校大学生双创科技园被团省委认定为首批“吉林青年创业园”,被省教育厅评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基地”。

积极开展合作办学 学生就业渠道宽广

为服务学校国际化战略,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与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泰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主要国(境)外高校建立广泛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广泛的国际化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学分互认、长短期交流,本科双学位、专升本、本硕连读项目为我校学生的深造和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提高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已经创立学生赴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参加带薪实习和游学项目,推荐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项目。

2017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专业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工程、会计、艺术三个专业学位类别被确立为专业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学校分别与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和长春大学联合培养会计、电气工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已有4届顺利毕业,校内一批优秀教师被聘为联合培养院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对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和推动作用。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引领学生全面成长

学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实施“一院一品”工程,开设“董事长书法讲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一封家书”活动,培养家庭美德;积极引进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承办鲁迅文化基金会长春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与长春电视台等联合摄制《寻脉》、拍摄电影《讷殷之恋》,展示吉林省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编排展演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记住老黑河》等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创作、网络作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拍摄原创话剧《失落的天堂》,拍摄校园电影,其中《我的大学老师》通过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资格审核。大型话剧《耀眼的弧光》荣获吉林省电视文艺“丹顶鹤奖”一等奖,电影短片《苍夏》荣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奖。

学校秉持“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奠基”的体育宗旨,大力弘扬“吃苦耐劳、竞争拼搏、追求卓越、团结合作、持之以恒”五种体育精神,体育改革一路领先,竞赛成绩硕果累累。学校大力建设五种美育渠道,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养成教育中滋养灵魂之美,在专业学习中体味科学之美,在双创活动中展现创造之美,在日常生活中品味生命之美,在艺术展演中领略艺术之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哺育和引导着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

科技研发快速发展 服务社会有为有位

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快速发展,近年来创建了吉林省绿色制造智库基地、吉林省现代媒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软科学乡村振兴产业研究基地、吉林省长白山数字文旅产业研究中心、吉林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吉林省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中心、吉林省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研究基地,创造了多项研究成果。

学校创建了吉林省电子商务学会,为吉林省电子商务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获“2019年度全国社科联先进组织”荣誉称号。依托学校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先后为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市县区完成政府及企业电子商务规划、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与运营、人才孵化等项目;与通化、柳河、蛟河等地合作共建县域“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在数字农业、农村电商、文创产业、农旅产业等方面,通过校、政、企深度合作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与高科技企业签订《产学研项目合作基地协议》,共同开发,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自动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学生获奖成果丰硕 学校办学美誉频传

学校学生在全国和省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仅近三学年共计获奖284项,其中全国性奖项89项,省级奖项195项;在全国、省市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计获奖307项,其中全国性奖项87项。

学科专业竞赛代表性奖项有: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金蝶云管理创新杯国家级一等奖,全国高等院校投资理财规划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风采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一等奖,中国电子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红钻杯”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东北赛区总决赛一等奖,首届跨境电商创新实践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高等院校投资理财规划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一等奖,中国电子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最佳创意产品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应用设计大赛(物联网)东北赛区一等奖,多次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吉林省赛区一等奖,多次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吉林省复赛一等奖,多次获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铜奖1个,省级金奖1个、铜奖5个。

体育赛事代表性奖项有:在中国大学生越野滑雪赛中保持了2011年以来每年的团体冠军,实现了“十连冠”。2016年以来,获全国户外拓展挑战赛团体赛冠军,青岛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全国总决赛特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速度赛金牌,中国大学生攀岩北区赛金牌2枚,吉林省首届国际太极拳邀请赛一等奖,吉林省大学生女子足球赛冠军,吉林省大学生运动会男子足球赛冠军,吉林省第九届攀岩锦标赛团体第一名,吉林省定向越野锦标赛女子百米第一名等。

2004年,学校创始人康井山先生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2012年,学校董事长康启鹏先生荣获第33届“长春市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学校被评为“中国民办教育十大知名品牌学校”;2009年,学校被确认为“吉林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基地”,被国家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授予“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学校;2011年,学校在全省民办非企业评估中荣获“5A级”称号;2013年,学校被命名为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2011-2017年,学校连续七年被评为“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7年,学校被评为“高校文明杯”竞赛活动优胜单位,荣获“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2018年,学校荣获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学校电影产业基地被列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规划;2019年,学校获批为“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创新发展中心”;截止至2021年,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在2019年12月27日公布的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民办大学排名”中,我校综合实力位列160强第27名,吉林省第3位,荣膺2020中国五星级民办大学(5★)美誉,跻身中国一流民办大学行列。

学校办学成果多次得到学习强国平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推送,多次得到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在线、中新网、凤凰网、吉林日报、中国吉林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转载,并先后荣获中国教育在线2019年度教育评选“高校融媒体创新力50强”、中国教育在线2020年度教育工作评选“融媒体创新奖”,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我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奏响了“光华最强音”。

当下有为未来可期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1年学校办学已经进入全面上质量、上水平、上层次的新阶段。通过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要从合格向优秀进发;获评省人才培养改革示范校,要体现示范校的高质量;获评省整体转型示范校,要体现示范校的高水平;获评省专业硕士立项建设单位,要实现学校办学上层次。学校将持续着力建设优质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最适合的教育,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政府重视、社会认可、学生满意、教工自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实现“百年大学”的光华梦而努力奋斗!

 

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一)毕业生规模

 2021年我校共有毕业生2874人,本科生2764人,专科生110人。

(二)毕业生结构

1.学历结构

截止2021年8月31日,本校2021届毕业生共计287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764人,占比96.17%,专科毕业生110人,占比3.83%。

3.png 

2.学科专业结构

现有本科专业44个、专科专业4个,分属经、管、工、文、艺、理、教育7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1.2万人。

3.院系结构

本校设有商学院、金融学院、数字经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电影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基础教研部、公共外语教研部14个院(部)。

4.生源结构

毕业生的生源分布:吉林省毕业生人数1190人,占比41.4%;浙江省毕业生人数273人,占比9.5%;山东省毕业生人数227人,占比7.9%;辽宁省毕业生人数163人,占比5.7%;黑龙江省毕业生人数154人,占比5.4%;江苏省毕业生人数153人,占比5.3%;内蒙古毕业生人数125人,占比4.3%;河北省毕业生人数125人,占比4.3%;其他省份毕业生人数464人,占比16.1%。

4.png 

(以上数据来源于吉林省就业管理平台)

5.性别结构

2021年我校共有毕业生2874人,其中男生965名,占比33.6%,女生1909名,占比66.4%。、



性别

人数

比例

965

34%

1909

66%

总体

2874

100%



3259a6ec755eeb04e7a05f97a1e06bb.jpg

1:1.98

6.民族结构

汉族2674人,占比93%;满族109人,占比3.8%;蒙古族40人,占比1.4%;回族17人,占比0.6%,朝鲜族8人,占比0.3%;其他26人,占比0.9%。

5.png 

(以上数据来源于吉林省就业管理平台)

 

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相关分析

 

一、就业率及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率

截至2021年8月31日,本校2021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4.38%,其中,本科生2764人,就业2330人,初次就业率为84.3%;专科生110人,就业95人,初次就业率为86.36%。

(以上数据来源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二)省内、省外生源就业率

截止2021年8月31日,本校吉林省生源的毕业生1190人,就业人数1026人,就业率为86.2%。省外生源的毕业生1684人,就业人数为1399人,就业率为83.08%。其中,省内生源的毕业生在吉林省内就业人数为716人,就业率为69.79%。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在吉林省内就业人数为306人,就业率为21.87%。

(以上数据来源于吉林省就业管理平台)

(三)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统计   

长春光华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分布在10个教学院,包括商学院、金融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影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各个教学院及其专业的人数分布及初次就业率见下表。

学院

专业

专业总人数

初次就业人数

初次就业率

外国语学院

英语(省级一流)

113

99

87.61%

日语

49

44

89.80%

俄语

38

34

89.47%

朝鲜语

30

29

96.67%

商务英语

41

37

90.24%

空中乘务(专科)

3

1

33.33%

应用韩语(专科)

52

48

92.31%

社会工作(专科)

17

12

70.59%

小计

343

304

81.25%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省级一流)

147

112

76.19%

应用心理学

110

79

71.82%

秘书学

34

19

55.88%

汉语国际教育

40

27

67.50%

新闻学

28

19

67.86%

广告学

50

38

76.00%

小计

409

294

69.21%

商学院

会计学(国、省级一流)

236

206

87.29%

工商管理

61

60

98.36%

财务管理

99

95

95.96%

旅游管理

49

46

93.88%

酒店管理(专科)

37

33

89.19%

小计

482

440

92.94%

金融学院

经济学

52

47

90.38%

国际经济与贸易

52

42

80.77%

金融学

108

93

86.11%

保险学

16

15

93.75%

投资学

21

17

80.95%

小计

249

214

86.39%

电气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省级一流)

34

30

88.24%

通信工程

38

36

94.7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一流)

66

60

90.9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66

65

98.48%

物联网工程(省级一流)

58

53

91.38%

数字媒体技术

38

36

94.74%

小计

300

280

93.08%

电影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61

51

83.61%

广播电视编导

80

70

87.50%

影视摄影与制作

83

67

80.72%

戏剧影视文学

26

21

80.77%

表演

17

15

88.24%

小计

267

224

84.17%

现代教育学院

音乐表演

27

18

66.67%

音乐学

35

29

82.86%

学前教育

163

138

84.66%

体育教育

24

15

62.50%

小计

249

200

74.17%

机械工程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

43

31

72.09%

机械电子工程

49

44

89.8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56

36

64.29%

机械工程(国、省级一流)

54

40

74.07%

小计

202

151

75.06%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

80

72

90.00%

产品设计

67

57

85.07%

视觉传达设计

82

70

85.37%

摄影

85

63

74.12%

美容美体艺术(专科)

1

1

100%

小计

315

263

86.91%

数字经济

市场营销(省级一流)

58

55

94.83%

小计

58

55

94.83%

(以上数据来源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四)未就业毕业生统计

截止2021年8月31日,本校待就业449人,占比15.62%;其他暂不就业14人,占比0.49%。

(以上数据来源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二、就业结构及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流向

根据吉林省就业管理平台显示的信息,大部分毕业生在吉林省就业,所占比率达44.05%;其次为浙江地区237人,所占比率为10.17%;北京市为138人,所占比率为5.92%;辽宁省146人,所占比率为6.27%;山东省125人,所占比率为5.36%;江苏省137人,所占比率为5.88%;河北省60人,所占比率为2.58%;上海市73人,所占比率为3.13%;天津市45人,所占比率为1.93%;内蒙古51人,所占比率为2.19%;其他地区391人,所占比率为16.78%。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6.png 

(二)毕业生工作职位分布

据统计本校毕业生的工作职位类别排名前7位的有其他人员、教学人员、金融业务人员、 商业和服务人员、金融业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文学艺术工作人员,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7.png

(三)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就业人数超过百人的行业分布分别是: 

教育391人,占比16.1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29人,占比13.5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02人,占比12.45%;

制造业177人,占比7.30%;

金融业138人,占比5.69%;

建筑业144人,占比5.94%;

批发和零售业183人,占比7.5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8人,占比4.45%;

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8.png

三、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专业对口度情况

毕业生反馈的专业对口度显示,78%的毕业生表示工作岗位与专业很对口;3%的毕业生表示比较对口;而19%的毕业生表示不对口。

9.png

(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情况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指的是高校毕业生所获得的工作优劣程度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高校毕业生要求的程度,因此,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水平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校90%的毕业生对已落实的工作很满意;8%的毕业生对已落实的工作比较满意;2%的毕业生对已落实的工作不太满意。

10.png

(三)毕业生就业途径主要来源

从调查数据显示,我校有42%的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来源于学校提供信息;26%的毕业生就业途径是来源于各种报纸、人才信息网站;17%的毕业生就业途径是来源于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15%的毕业生就业途径是来源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家庭、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

11.png


第三部分: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趋势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受疫和国际形势的影响,经济发展明显放缓,经济发展水平是带动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与区域人员饱和度也有一定关系。近几年国家去产能、降杠杆、供给侧改革等,还有贸易类中小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在缩编,人才需求端不断萎缩。一二线城市人才趋于饱和,东部城市人才过剩等原因,都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困素。

(一)疫情时代经济环境,将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2020年全球疫情开始,全球经济就发生的变化,虽然我国疫情防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疫情的反复和经济的萧条及其变形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我国经济整体仍处下滑周期中,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确定,风险和变数依旧较多,欧美主要经济体面临着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等诸多问题,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滑等问题,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影响着出口型经济及就业的发展。 

(二)市场预期和企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依然较大

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缓慢。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产品结构转型的步伐比较缓慢,受国内外市场竞争、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得已实施低价竞争策略,部分企业过分控制人工成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员工流失;二是部分企业对近期的生产形势不够乐观,裁员频繁,急于消解成本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三是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欠缺,长期沿袭的“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伤害了劳动者的感情,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 

(三)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 “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

毕业生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这就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目前毕业生中间以事业发展为重的并不占多数,而是普遍希望能到那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大单位工作,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有出国机会,甚至离家比较近等等。大多数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然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却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中小型单位,这些地区和单位人才奇缺,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人却年年要不到人,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分配去的毕业生也容易流失,叫做“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这样造成毕业生为一个较优越的职位竞争激烈,从而使不少毕业生错过择业良机。 

(五)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看重“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越看越淡。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对接收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

(六)地区发展对人才需求差距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市场对人才需求数量,所以当前我国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南方省分和东南沿海城市以及一线的北、上、广、琛等大城市还是人才需求的主阵地,同时也是高校毕业生向往的就业和发展的地方,这些地区的加工制造类企业多,人才需求量大。北方的一些城市相对来说,发展水平落后,所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明显不足,加之企业用工待遇低等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足30%在本省就业。

(七)求职难与部分学生的自身因素直接相关

就目前来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都是非常得难找,很多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依旧找不到工作,这是为什么?目前好多大学生在读大学的时候,并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而是在打游戏,玩,毕业时觉得大学时间被荒废了,但后悔药是没有的。现在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就是因为现在工作真的很难找,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无法合理的运用,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好高骛远,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名牌大学毕业,就应该有好工作高收入,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反而大学生应该多学习积累经验才能得到同事及领导的认可,我们认为如果不足够努力的话,五年后会有更多的大学生面临毕业既失业,还没有专业技术类人才吃香。

(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

未来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这是肯定的。年年都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再加上往年大学生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累积那就更多了,这都是因扩招所留下的产物。再加上延迟退休岗位空缺更少,所以更难找到好的工作。这就需要大学生要看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先找一份岗位干着,慢慢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身技能,等待机会再去谋一份好的工作。

二、就业特点变化趋势

(一)职位变化趋势

通过近几年的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显示,有超过4.4%的毕业生意向考公务员、银行和事业编。有8.9%的毕业生意向考研。有10.7%的毕业生要考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绝大多数毕业班学生还是有就业意愿的,有很多学生就业有个明确的职业方向,93%以的上的毕业生希望能够专业对口就业。也有个别学生的就业意愿不是太明朗。一部分学生也反映出了慢就业的意愿。在毕业生求职心态上还存在心气高的现象,不能够正确的审视自己和面对现实,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还要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和引导。

(二)行业变化趋势

通过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来年,本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排在前10位的为,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且基本稳定,上下变动幅度不是很大。

(三)用人单位变化趋势

从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性质来看,校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超过87%的毕业生进入了中小微企业就业。从来校参加校园招聘的单位来看,92%以上的单位以中小企业为主,且基本上以民营企业为主。大多数以招聘销售类岗位为主,很多毕业生不想做销售,大部分学生对行政类岗位偏爱。从而导致学生选择企业时出现挑肥捡瘦的现象。

(四)就业地区变化趋势

根据教育部就业监测系统统计数据反馈的信息,根据吉林省就业管理平台显示的信息,大部分毕业生在吉林省就业,所占比率达44.05%;其次为浙江地区所占比率为10.17%;北京市所占比率为5.92%;辽宁省所占比率为6.27%;山东省所占比率为5.36%;江苏省所占比率为5.88%;河北省所占比率为2.58%;上海市所占比率为3.13%;天津市所占比率为1.93%;内蒙古所占比率为2.19%;其他地区所占比率为16.78%。

其主要原因还是以生源地学生回生源地就业为主,生源多的地区,往往也是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地区。学校在引导毕业生就业时也主动联系了省内一些常年保持联系的重点企业,来校举办宣讲会、参加校园招聘会等形式选聘我校毕业生。同时学校就业职能部门也联合各学院前往经济发达的重点地区开发就业市场,寻求更多的企业资源,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业的意愿较强,且人数呈上升趋势。


第四部分: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特色和经验做法


长春光华学院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认真践行“因务实而闪光,因思想而升华”的办学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 以“一三九六”就业服务工作体系为纲领(即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以夯实三级组织职能建设为基础,以“五位一体”就业工作精准服务模式为保障,努力实现“三率三高”的就业工作目标。即提高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留省率和专业对口率,促进学生高薪资、高水平、高质量就业。

一、各项工作举措及成果

(一)落实工作目标情况

为实现“三率三高”的就业工作目标,即提高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留省率和专业对口率,促进学生高薪资、高水平、高质量就业。2020-2021学年,圆满完成了学校设定的就业工作指标。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即就业率)达到84%,留省率达到44%的工作指标。截止到2021年8月31日(初次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我校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4.38%,留省率为44.05%。灵活就业占比创历史新低。2021届毕业生全国高校灵活就业占比平均水平为10%,我校为2.96%,创历史新低。

(二)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实情况

就业指导中心全面抓就业,各学院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全面促就业,建立院、系一把手为组长的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其中,以学院院长为组长的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学生就业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各系相应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专业的学生就业工作,接受学院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监督。就业工作主体是教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角色是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将优质资源对接给各院,全面服务各院开展就业工作,推进各院实施一把手工程。

(三)加强三级组织职能建设,夯实就业工作基础

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全面抓就业;各院实施一把手工程全面促就业;各系全员全面落就业。

确定职能定位有利于履行工作职责,2021年6月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学院—辅导员为主体的三级核查工作。针对2021届毕业生开展真实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核查工作,共计核查三次,覆盖2021届全部毕业学生。我们将2021届毕业生核查后的数据反馈给各院,为学科专业建设、专业方向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供依据。

(四)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就业工作有序开展

1.全面修订了《长春光华学院就业工作考核办法》。新的办法侧重于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2.出台了《长春光华学院毕业生留省就业工作绩效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3.制定了《长春光华学院大学生就业政策汇编》和《吉林省留省政策汇编》,将与毕业生密切相关的政策进行了合、提炼、汇编。

(五)做实做细就业意愿调查工作

就业服务工作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要明确学生的需求,为此针对于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意愿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全面摸清了考公务员、事业编、考研、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的、家里安排就业,有意愿留在吉林省就业,多少回生源地就业,需要学校提供招聘岗位的学生数量,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六)拓展优质企业资源,建立优质企业资源库

目前已与浙江省商务厅、宁波市人社局、绍兴市人社局、东莞人社局、珠海人社局、吉林省各地区人社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开展合作,依托政府平台拓展优质企业资源。

(七)加大就业市场拓展力度

拓宽毕业生实习、就业平台,结合着学生的生源地情况和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数据分析,学校先后赴浙江、江苏、广东、陕西、黑龙江、辽宁、以及吉林省省内等各地区等地开发实习就业基地。

(八)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

坚持加强就业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力求精准对接毕业生就业需求。根据就业工作的实际需求,就业网站平台实现了网络无纸化办公,就业信息网站平台包含了就业新闻公告、招聘信息、政策法规、职业指导等多方面就业工作。通过平台我们进行了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通过网站平台,企业可以申请入驻,实现线上信息实时发布等。

打造优化就业微信平台。通过就业微信平台可以实现线上实时招聘浏览,招聘汇里包含在线招聘、最新职位、宣讲会和双选会信息发布。学生关注就业微信平台并登陆个人求职意向后,可以实现精准的职位推荐,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率和专业对口率。

疫情防控期间,现场宣讲及双选会形式不能开展,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市场资源优势,强化无形市场建设,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分析毕业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全面实现智能化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动就业岗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北京慧知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学校线上就业招聘平台,实现招聘信息线上发布、短视频发布、网络视频双选。视频面试、视频签约和辅导员推荐等功能,保障毕业生就业渠道通畅,充分且高质量就业。

(九)按专业类别召开校园招聘会

首先,积极主动宣传各级职能组织下发的各类就业政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级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线上学习,大力宣传上级领导部门下发的各类招聘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其次,招聘会由传统一场全校性的大型招聘会改革为按照专业类别召开中型招聘会和小型宣讲会,使招聘会针对性更强。招聘会形式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校园就业双选会有序进行。今年我校校园招聘会受疫情影响,招聘活动主要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招聘形式,专场宣讲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宣讲会大大增加了我校各专业,专业对口率的人数。

(十)落实专业教师“1+X+N”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

2021届毕业生全面推进各院全面落实教师1+X+N工作制,X(学生)数量由各教学院自己设定,N即落实N种工作。实现精准化指导与服务。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依托“五位一体”就业工作精准服务模式,以《长春光华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估评分细则》为评价体系,通过就业市场拓展、就业信息服务、拓展实习实践基地、就业政策引导、精准就业帮扶、组织小、中型专场招聘会为载体,使就业工作有序扎实开展,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高质高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保障。

(十一)目前正在长期、持续推进的工作

1.构建科学的就业教育体系,实施精准指导。

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针对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并且建立适合专业学科特点的个性化就业教育体系,使就业教育持续化、常态化。

大一学生中重点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将留省就业教育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留省就业。

大二学生重点开展专业教育,将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融入课程思政。打牢专业基础,构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大三开展就业定位教育,通过前两年的生涯目标教育和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清晰的明确发展方向,能够准确定位,找到入职的切入点。    

大四开展就业技巧教育。开展商务礼仪、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就业教育要成体系,明确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这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持续推进各专业职业标的建立。

专业建设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要深入研究各个专业的市场需求,与行业对接,与岗位对接,制定各个专业的职业标,明晰每个专业未来所能从事的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并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更加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二、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亮点

(一)推动构建就业教育体系

(二)推动构建各专业的职业标


第五部分:就业反馈教学与毕业生社会评价

 

通过对2021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后,我们总结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情况,整理总结如下:

1、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要由社会市场需求来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要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接轨。以此来制订教学计划,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制定培养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才能受到社会真正的欢迎。

2、加大对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毕业生“就业力”。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减少学校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是其未来工作不可替代的基础,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年轻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素质,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低做起,提取经验,关键依靠的就是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它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积累和锻炼。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学校,而这三方面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力”的高低。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积极开拓各种途径,加大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3、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开展毕业生职前教育与培训。很多用人单位感觉到,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职前教育与培训,特别是缺乏企业员工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大学毕业生还处于一种半成品状态,而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有效人才”。因此,提高就业质量,给毕业生提供较高起点的就业前景,应该从一入学就进行系统教育。

4、开设相应的互联网技术,计算机应用的课程。努力提高同学们计算机水平,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效率,圆满完成任务;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将“互联网+”的思维引入课堂,培养学生们创新创业的意识。

5、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客观地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应提上日程。把就业质量,甚至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满意程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也能更科学地引导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调整学校的办学发展方向。

6、加强与社会各届的沟通,做好市场人才预测研究。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课程和内容的确立等,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体系,更要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确保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要相结合。

7、加强实践教学,以能力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校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注重教学效果,当前要特别重视学生未来职业成长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第六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视野不宽限制了部分学生就业机遇

在就业指导中,虽然一部分学生观念有所改变,但是还有不少学生不能放开眼界,地域和工作环境等原因限制了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选择。这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开导。

(二)学生期望值过高加大就业指导工作难度

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机会,但是受传统观念和以前毕业生的影响,总是认为层次不够,不是很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社会形势,一味的盲目追求。另外还存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违约情况,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要求我们在做学生就业指导时,应教学生要正确的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准确的自我定位,面对现实、抓住机遇。

(三)对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创新市场开拓,增加岗位数量与提高质量并重,针对各学院专业的就业情况,增加具体专业岗位就业信息量的供给,为我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充分保障。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要综合施策,扩宽渠道促就业

要客观判断今年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大就业宣传,广泛整合各类资源,尤其要引导学生适应“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用好用足线上信息资源;要创新工作方式,鼓励远程招聘供需对接,优化线上招聘和就业服务平台,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要整合利用好校友资源,挖掘就业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求职。

(二)要把握政策,抓住契机助就业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种促就业的政策措施,要教育引导学生继续升学、参军入伍、到基层就业。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专升本和研究生要实现扩招,大学生入伍征集比例要提高,基层项目规模要扩大,要积极引导学生享受政策福利,鼓励毕业生响应号召参军入伍和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三)鼓励毕业生留省就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就业观教育入手,积极搭建吉林省就业平台,加强与吉林省大型民企的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努力为更多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岗位,鼓励毕业生留省就业,扎根基层。

(四)推进校政联合,大力开发发达地区就业市场

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人社部门的交流合作,依托政府平台拓展优质企业资源,打造发达地区就业区域群。

 

 

 

长春光华学院

2021年12月31日